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介绍 >> 临床医学院 >> 正文
临床医学院

2024-03-06 12672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 中医医院)实行院院合一。医院(学院)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最 早成立的四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之一。经过近70年建设发展, 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三级 甲等中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糖尿病)研究基地和国家药物临床试 验机构 (GCP)  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及国家中医疫病防 治基地等,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医医院前列,为中医学、中西医临床 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战略支撑。

学院坚守教育质量生命线,夯实中医教育主体地位;坚持中医药 教育姓“中”,强化中医思维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完 善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1956年全国首批开办中医学专业

1978年全国首批招收中医学硕士研究生

1981年全国首批中医学硕、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8年全国较早招收中西医临床专业

2008年全国首批中医国家级特色专业

2009年全国首批中西医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5年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 2019年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

目前拥有课程运行教研室15个,开课门约数80门/学期,在校博

 

士研究生260余名,硕士研究生1400余名,本科生和长学制学生人数 4000余名。2024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94%,升学率达55%,2023 年中医学执业医师医学综合考试通过率排名全国第三,中西医临床医 学专业执业医师考试综合笔试一次性通过率全国排名第一。

学院现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其中8个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学),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2个一级博士授位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流动站(中 医内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眼科学),7个博士授位点,20个硕士  授位点。承办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派生7个专业【中医学(九年制)、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 (5+3一体化,儿科学)、中医学(免费医学生)、中医骨伤科学、中 西医临床医学】。建设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老年 病学),17门省级一流课程。主编“十三五”“十四五”教材32部, 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两届,获教学成果 6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近五年获四川省高 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12项,省级高等学校创新性实验 项目1项,省级高阶性课程1门。学院以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 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和健康中国提供人才支 撑。

学院现拥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中医药类高等学 校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岐黄学者2人、青年岐黄 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5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

 

34人、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三届)15人。同时以建立名老中医工作 室为载体,全面实施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创新工作,造就了一支技 术力量雄厚、实力强大的医教研师资队伍。

学院建有“中医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  肿瘤”三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创建我国第一个省级中医药循证  平台“四川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拥有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二级  实验室3个,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  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近5年来,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600余项,其中  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 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2  项;发表高质量论文近2800篇,自然指数全球排名三次名列全国中医   医疗机构第一名,有力推动了学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变,助推学术型人   才成长。

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领会   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方位、时代责任和目标任务,准确把握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落实“三全育人” 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医学拔尖创新人

!

学院网站:http://www.sctcm120.com/

咨询电话:028-87783031

 

 

 

 

 

 

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中医学李斯炽班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

层次:五年本科与四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结合    学制:九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医学博士

专业特色:九年一贯、先中后西、科研前移、学科融通 

培养阶段合格者获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获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中医学博士学位证书。

培养目标:对中医药事业有深厚感情,对中医药理论有深邃领悟,对中医药技能有深入掌握,对中医药文化有深刻认识,对中医药发展充满信心,对社会责任有担当精神的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中医药领军人才。

主干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治法与方剂、内经选读、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科研思路与方法、医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组织工程学等;相关博士学位课程。

就业方向:高级医疗机构,教学和科研机构,国际交流机构,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专业名称:中医学5+3一体化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

层次:五年本科与三年硕士学位结合      学制: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医学硕士

专业特色:本硕融通,先中后西,对接规培,强化思维

培养阶段合格者获本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获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中医学硕士学位证书。

培养目标: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合,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相融合,中医思维与临床能力相融合,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从业信念牢固、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较强的临床诊疗能力及较强的临床科研思维能力的卓越中医学临床专科人才  

主干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治法与方剂、内经选读、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等;相关硕士学位课程。

就业方向:医疗机构,教学和科研机构,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专业名称中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  

层次:年本科与三年硕士学位结合 学制: 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医学硕士

专业特色立足儿科,注重基础,强化临床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中医儿科复合型人才。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系统地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对儿科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能力,具有足够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治法与方剂、内经选读、 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中医儿科学、儿科学、儿科急症医学、新生儿学、儿童保健学、小儿推拿学、儿科古籍文献选读等。

就业方向适应于各级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医疗卫生管理机构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专业名称:中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   

层次:本科     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专业特色: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传承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中医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并为他们将来从事中医教育、科研、对外交流、文化传播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主干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经选读、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针灸学、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内科学、外科学

就业方向:医疗机构,医药企业,教学、科研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

 

 

 

 

 

 

 

 

 

专业名称:中医学(定向)    

层次:本科     学制: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专业特色:仅招收四川生源、录取后需签订定向协议书方可入学,在校期间费用全免,另发生活补助,需定向到基层卫生部门就业六年。

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面向基层医院或乡镇卫生院,从事医疗、预防、康复、管理等卫生服务工作,并为将来中医教育、文化传播以及基层中医药事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传承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核心课程:内经选读、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人体解剖学等。

就业方向:按照合约签订的基层卫生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