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专业风采 >> 正文
专家带你看专业(第十期)——中药学

2025-03-31 134

1

 

专家简介

石三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留学归国,入选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高层次人才、四川省特聘专家、四川省杰青、省级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等;从事中药药剂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it等顶级杂志上发表SCI论文50篇,其中入选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3篇;参编教材和英文专著4项,授权专利1项;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726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项,累计经费1000余万元;成果先后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还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8项。同时担任了Curr Pharm Design客座主编、Asian J Pharm Sci等SCI期刊编委或青年编委,并兼任世中联肿瘤精准医学专委会等多个学会或专委会常务理事、委员等职务。

 

2

 

访谈问题

 

 

1、石三军老师,可以请您介绍一下学校中药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吗?比如学一些什么内容,通常会开设什么课程,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您当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

我校的中药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按照“医药结合,系统中药,明理致用,实践创新”的教学理念,实行“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基本技能与科研能力并举、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融合”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科属性,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野外相结合,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医药思维的熏陶,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栽培、中药鉴定、中药炮制、饮片加工、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主要学习的课程有系统中药学、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等。

期望为国家培养出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科研实践操作能力,能从事中药品种质量评价控制、有效成分分析、中药炮制制剂、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评价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人类健康的宝贵财富。中药药剂学,这一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学科,正是我所选择并投身的事业。致力于中药药剂学的研究,意味着运用当代科技的力量,为大众带来更安全、更高效的医药产品。这不仅是对中药宝贵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更是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的重要途径。

 

 

2、目前有很多的高校都在开展中药学专业,我们学校的中药学专业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

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我校在中药学教育方面有着60余年的历史传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等众多优秀人才,自主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火炬计划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拥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先进党组织、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是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系统中药学”思想为指引,形成“医药结合,系统中药,明理致用,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践行“产-教-学-研”融合发展思路,构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中医药产业对各类人才的多元化要求,被教育部誉为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

学科平台与资源优势。一是顶尖学科支撑,我校为中药学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我校中药学学科具有深厚学术积淀,连续三次入选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连续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全球ESI 前0.1‰。二是高端科研平台助力,拥有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教平台,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创造了优越平台条件。

师资力量雄厚。我校中药学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物。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05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硕士生导师74人。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中药品质教学团队1个等高水平教师团队。

实践育人平台丰富。学院围绕“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明理致用”育人理念,构建符合中药“品质制性效用”产业链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打造“校内外联合、虚实结合、医教协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实验实践实习实训平台,校地企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科教融通的实践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

 

 

03.专业培养除了课程学习外,还需要哪方面能力锻炼?比如专业的特色学生活动,专业比赛有哪些?或者有哪些科研项目学生可以申报?这些活动、比赛、科研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1.实践能力培养:学院尤其注重药学/中药学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通过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等校内多类型实验平台,中药GAP产地-GMP制药车间-医院药房等校外,专业比赛有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展示活动,考查学生药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及实验设计能力,是药学类本科生档次最高的全国性专业赛事之一。“东富龙-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以制药工程设计为主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以及药苑论坛等专业比赛。

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院依托于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双创育人平台,形成涵盖中医药基础科学研究、创新药物研制、服务中医临床需求等中医药科学研究关键环节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群。自主设置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了“百草园”大学生学术科研训练营和“药研博论”研究生学术科研训练营,开展“药苑名师”大讲堂学术讲座、“双基”实验技能竞赛和“慧眼识真”中药辨识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竞赛入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

3.综合素养培养:学院有许多特色学生活动,以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如“本草春华、药苑秋实”中医药文化节学生活动品牌,“药约四季——杏林臻贵话芳华”话剧节,草木扎染体验、植物拓印体验活动、种艺画大赛、“悠悠本草味,艺满展春华”微视频大赛、“最美药植园”摄影大赛等特色学生活动。

学生在校可以申报“未来科学家”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课题、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此外学生可参与到教师高水平科研项目,本科阶段即进入教师研究团队,开展创新研究工作。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近年来,学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中医药学组创新研究赛道全国金奖、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获特等奖、“东富龙-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银奖等多项荣誉。学院毕业生年均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5%,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普遍好评,连续多年获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和“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04.在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有哪些平台支撑呢?

学院拥有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道地药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面积共计为2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超过1.4亿元。高水平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提升学生实验、实训、实践、实习能力。学院拥有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科教学实验室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包括化学类、药理类、中药资源鉴定类、炮制制剂类等教学实验基础平台,中药标本馆、种质资源库、药用植物园等校内实训基地,并结合高阶性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综合实验平台,打造本草基因组学本科实验平台。此外,学院与省内外医药企业、医疗卫生单位以及科研院所建立了40余个产学研结合的校外本科教学实习基地,为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支撑。

 

 

05.刚才提到了学校的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彭成教授在“大中药学”理念基础上,完整阐释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认知过程和现代研究,革新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明理致用”,于2000年牵头成立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获批全国首批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通过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2014年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5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经过近20年建设,中心于2023年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秀案例。

中心搭建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教学构架,逐步形成以“中药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基础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两个阶段—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研实践三个层次”的“一中心两阶段三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了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研实践三层次“3.3.3”实验教学体系。按照“系统中药学”六要素搭建四层实验模块(一楼“制、性、效、用”: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二楼“质”:中药分析;三楼“品”:中药资源、中药标本、中药鉴定;四楼“制、质”:中药化学、基础化学)。中心现有实验室近8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达9000余万元。中心固定人员70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0余人,部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40余人,其中博士教师比例达79%,高级职称教师达83%。

中心持续深化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承担省级以上实验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首创“复合-创新-应用”中药学三类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开发实验教材11本,其中主编创新教材《系统中药学》,在14个高校中传播使用,承办了全国医药院校、川渝地区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心常年面向奥地利、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境)外留学生开放,极大提升中心示范辐射作用。

 

 

06.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升学情况是怎样的呢?可以到哪些岗位工作或升学到哪些学校的什么专业? 

学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最早成立的药学院(系)、全国第一个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三次(1988、2002、2007年)荣获中药学国家重点学科殊荣的单位,2022年,“中药学”学科再次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毕业生在医药行业口碑优秀,现扎根于祖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医药相关产业及科教机构,为国家中医药发展、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贡献药苑力量。

近三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升学率保持42%以上,就业去向明朗。2022-2024届毕业生中,除升学之外,我院毕业生除少量参加基层项目和医疗卫生机构(公务员、选调生、西部计划、基层医院)外,绝大部分就业于扬子江药业、太极集团、华润医药等国内大中型医药企业,阿斯利康、默沙东、辉瑞等国外头部医药企业等,其中在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就业人数超过就业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在升学的人数中,进入双一流大学深造的占比高达87%。

 

 

 

07.您怎么解读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未来几年内,该专业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中医药是我国从古到今各民族医药智慧的结晶。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近年来,中国中医药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中医药行业发展与创新,《“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202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2024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对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作用提出切实方向。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生活化应用、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将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实施,为中医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08.当前很多考生及家长认为读中药学专业一定要读研,怎么看待这一种观点?

从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本身的特点来看,这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更新快的领域。对于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来说,读研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更前沿的医药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医院或科研机构,研究生学历几乎成为入职的必备条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读中药学和药学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读研。每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通过工作来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此外,读研也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对于一些家庭条件较差或希望早日进入职场的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对于是否读研,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如果确实希望在这个领域深入发展,并且具备读研的条件和意愿,那么可以尝试提高学历。但如果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不需要过高的学历背景,或者希望早日进入职场实践,那么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毕竟科研岗位只是招聘需求的一小部分。

3

 

专家寄语

亲爱的同学们,“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药传承千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选择中药学,是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继续解开中药密码,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更是为了人类生命健康而奋斗。让我们怀揣坚定的信心与决心,将中药继承好、发展好!祝福你们,愿你们的未来,如同那些历经千年依然生机勃勃的草药,无论风雨,都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